殡葬服务与殡葬文化
一、什么是殡葬服务、殡葬改革、殡葬文化
1.殡葬服务 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服务就是围绕安置死者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很明显,是生者在安置死者,因而殡葬服务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置或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地发展起来,人口迁徙愈益频繁,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在工业集中、人口稠密的城市再象古代农业时代那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治丧已不可能,旧式的杠业和乱坟岗也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工商业及城市对用地需求的日益增加,防止殡葬对土地的滥占及对环境的污染,以科学和卫生的要求对殡葬进行统一的管理就势在必行了。殡葬服务的社会化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所谓殡葬服务的社会化,就是将殡葬服务作为一个服务行业,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阶层来承担。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治丧形式就逐步消失了。这也是殡葬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现代的殡葬服务,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设备并在现代人文科学理论指导下所提供的殡葬服务。比如,程序控制炉、消烟除尘及其环境卫生、电脑、冷藏柜、豪华型收殓车、豪华型追悼厅等;人道主义价值观、人性化的服务和审美标准、人的尊严(人权)、孝道精神、温情服务、规范化服务、殡葬服务职业教育等。如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当然就谈不上现代的殡葬服务了。
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闲瑕时间增加,人们就会更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即更重视自己的精神需求、尊严的满足等。现代殡葬服务业就是随着这一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人的尊严被作为殡葬行业的最高准则。
2.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简言之,就是对殡葬进行改革,即对殡葬的观念、殡葬的礼仪、殡葬用品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根据这一规定,殡葬改革有三大任务:一是推行火葬;二是改革土葬;三是提倡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治丧礼仪。在这三项任务中,推行火葬恐怕是最难的,阻力也最大。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并带头在自愿死后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签名,先后签名的高级干部有152人。它揭开了中国大规模的以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的序幕。迄今为止,全国火化率在45%左右。
3.殡葬文化 所谓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关于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殡葬文化有三类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在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即象对待生者一样地对待死者。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我们理解殡葬文化时,主要是领悟其中所蕴藏的含义,而我们要提升本单位的殡葬文化水平时,也侧重在将某一健康的含义溶入到殡葬的观念、殡葬服务和殡葬实物中去。
二、殡葬服务的社会功能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殡葬服务活动,它构成社会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殡葬的社会功能大体可以从如下四方面来理解。
其一,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因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乃至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不值。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社会心理需求当然是对生者而言的。因为死者已无知觉了,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这无异于给生者开了一张预期支票,告诉他们人生都会有一个如此完整的结局,不会有始无终。
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需求也是一类社会需求,它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性需求一样的真实。只要它们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所谓人情所好,圣人不禁。这里说的人情即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
其二,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
弃尸于自然,任其腐烂,还会破坏自然环境,极易引发疾疫流行。所以殡葬从一开始就同时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于生者的生存的社会目的。统一安排公共墓地,一直是中国殡葬的一个好传统。早在原始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年)的墓葬就留下了这样的证据,如西安半坡的氏族公共墓地就统一安置在居住区的北面。我们地处北半球,一年中多刮温暖的南风,墓区置于北边,显然有利于居住区的卫生。《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头朝北方),三代之达礼也。三代,指夏、商、周;达礼,通行之礼制。孙星衍注释为古者葬于国北。中国历代有义冢,为官府出资购地或择无主荒地埋葬无名尸体的墓地。义冢意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瘟疫流行。历代对水葬都予以禁止,明、清还将禁水葬列入法律之中,以保护水源。历代墓地均用贫瘠之地或山地,不得占用良田沃土。古今中外各民族对殡葬用地大都有类似的规定,耕地、水源等都是生者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源,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只有一个地球。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改革土葬的内容如倡导公墓、深埋、不留坟堆等),其根本原因仍在于保护自然环境,诸如耕地、森林、水源等。清末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由于战乱频仍,到1959年统计人口时为6亿5千万;1996年已突破12亿大关,并且以每年净增1600万的速度增长。密集的人口,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对保护自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情形导致了中国的殡葬改革。
其三,社会联系的需要。
殡葬及祭祖活动中深深地包含着一种社会联系,既有横向的(同代人之间非良性心理因素,重建对于生活的信心。否则丧家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对生活失去信心。通过清明、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的祭祖,同血缘者在对先祖追念的认同下聚集起来,亲情得以强化。这些横向的人际联系和纵向的人际联系都是社会内聚力的重要纽带。)、也有纵向的(上下代之间)。如人们在殡葬活动中的互相帮助。一家有丧,亲朋戚友前来襄帮丧事,劝慰生者,这有助于帮助丧家克服因死亡事件而造成的恐惧、失望、孤独、软弱性等。
其四,社会教化的需要。
殡葬活动中包含着对人的教化。例如,中国人将治丧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孝道盈天,形成了孝道的殡葬文化。基督教通过治丧提升对上帝的感情,将死亡理解为回到主的怀抱、与主同在等,由此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当然,必须是善人才能享受到回到主的怀抱的待遇,若恶人死后可能还要受到天国的惩罚。佛教则有十八层地狱的惩罚对付那些生前作恶多端者。这些都是古代殡葬文化对人的教化方式。历代国家都有意识地鼓吹对本社会有利的殡葬文化,以此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引向国家希望的方向,助进社会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殡葬同时又具有道德教化之意义。
现代,欧美一些国家还将殡仪馆(以及产房)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人生教育的场所,带学生到殡仪馆去参观,并鼓励学生亲手接触尸休,说是以此教导人们更加爱惜、善待生命。
三、中国殡葬行业的现状
中国(指大陆地区)殡葬行业的现状,择主要部分简单概括如下:
1.火化率达45%,以年死亡800万人计算,则年火化遗体360万具,有480具左右的遗体被土葬了。也就是说,推行火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按此推算,殡仪服务这一块的社会化程度的比例还不到45%。因为很多地方,人们是在家里搞完追悼活动才到殡仪馆来的,火化完遗体就走。至于葬的方面,百分比就更低了。
2.殡葬行业比十年前有了巨大的进步。
在观念上,人们对殡葬行业的不良观念已极大地减少,并初步承认了殡葬也是一个行业、一个职业。
在硬件上,殡仪馆和公墓建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档次。有的一级殡仪馆简直就象四、五星级宾馆;有的公墓建得象花园。
在人员上,殡葬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正在迅速地提高。人们愈益认识到,要将殡葬服务提高到人性化服务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水平,必须要有一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较高素质的人员加入进来。殡葬行业的收入较丰厚,工作也较稳定。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殡葬行业由原来被人看不起的行业而越来越成为一个抢手的行业。
3.但是,从全局来看,殡葬职工的文化素质仍然是所有行业中非常低的一个行业。比如,一些新建的殡仪馆,基本上是一些地方关系户的子弟或亲戚在干,成了纯粹安排亲属就业的行为。这反映了对殡葬服务认识的不足,管理的不规范。
4.殡葬礼仪过于简单,单调?追悼会形式,也就十分钟左右,枯燥的哀乐,这实际上是剥夺了人们的亲人的祭祀权。殡葬职工的服务态度还相当生硬、冷淡、被动。殡葬服务有两个层次:处理遗体的层次、人性化服务的层次。我们的殡葬行业大体上还处于处理遗体的层次上。为什么这么说:遗体拉来,简单地化一下妆;十分钟追悼会,哀乐一放;推进去火化,丧户坐在那里象一个傻瓜一样地等;然后交骨灰(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亲人的骨灰)就走人。
5.殡葬行业仍处于垄断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殡葬一直由民政部门管理,同时也由它经营,延续到今日,就形成了民政一家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一状况产生了很多弊端。如服务质量问题。
6.用工制度陈旧。殡仪馆大体上仍然承袭过去的正式工、临时工的办法,正式工的收入通常是临时工收入的四倍以上,而要成为正式工就有很多窍门了。
上述方面,既有可喜的方面,也有堪忧的方面。这些状况表明:中国殡葬行业正处于一个交替时期。
四、我们应当如何提高殡葬服务的品位在任何一个社会,殡葬服务都是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该社会的人情世故、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等。目前,我们应该做的、可以做的有如下事情:
1.全面培训在职的殡葬服务人员;招收新员工时,应有一条文化程度的基准线,如高中以上等。争取在三至五年实现上岗证制度。
发达国家,殡葬教育早已兴起。出现了院校形式的殡葬教育,如美国辛辛那提殡葬服务学院等,以代替从前那种父子相传、师徒相传的殡葬服务技能传授的传统形式。欧美等国还建立了殡葬准入规范,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殡葬服务教育并获得了相应证书者才允许进入殡葬服务行业,相当于我们的上岗证制度。殡葬服务被视为一个正规的服务行业了。长沙民政学院也于1995年开办了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但仍有相当的地方的民政局长、殡仪馆(所)长们对此认识不足。
2.切实落实优质的殡葬服务的规范化措施,全面提出优质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有相当的殡仪馆,其服务态度、服务环节、方便丧户的措施相当差。这多少与垄断有关系。
3.实行人事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以及员工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缩小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差别,最后废除所谓招工指标。
4.建立多样化的祭奠礼仪。现在太简单了,等于取消了殡葬祭奠礼仪。总之,提高殡葬服务的品位,最关键的是将优秀的殡葬文化融入殡葬服务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对殡葬服务、殡葬文化有深入理解的管理者,殡仪馆(所)长。
殡葬文化的概念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乃至在自我认识过程中附加给认识对象的一切人为因素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类文明不过是人类的自我装饰。这些装饰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局限性。人类进步的过程正是文化修正的过程,人类进步的过程也是视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文化的子系统也存在一个互相纠错的过程。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局限性,尤其是在不同大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人类文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正是地球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正驱使人类文明朝一个共同美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国的殡葬文化的产生、发展上看,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有悖于中华民族发展时,或世界文明发展时,这个文化就应当适时调整和完善。
世界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有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人类思维活动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类对死亡的认识即思维也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人类对死亡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丧葬方式即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属于死亡文化,所谓殡葬就是人类的丧葬文化。“殡”者待死者如宾也,“葬”者草藏也。(“葬”是早期人类的丧葬方式,而“埋”或“墓”更体现后期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土葬方式。这里所指的“殡葬”就是泛指人类处理尸体的方式。综上所述,殡葬文化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死亡观指导下处理尸体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给这乙行为所附加的社会意义。殡葬文化,包含三个子文化系统:一是观念形态系统,即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操作形态系统,即如何做;三是实物形态系统,即做什么。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在自我觉醒过程中处理死者遗体行为,它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一是弃尸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尚无自我意识,更谈不上亲情或血缘意识至多有点族类意识不再分而食之。二是草藏阶段,即所谓“葬者”。这一阶段人类族类意识较浓,因怕同类的尸体被别的动物食之而藏之。此时人类尚无进入工具时代,因而只能以草埋之。三是浅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自我意识渐觉,认为草埋不足以保护尸体,同时简单的石器工具可以帮助人类在大地上挖坑掩埋。四是公共墓葬阶段。这一阶段氏族公社已经形成,血缘关系加强,同时自我意识高涨,有了对死亡的思维以及灵魂意识产生。五是等级墓葬阶段。该阶段私有制出现,财富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公共墓地的葬位以及赔葬品上已有明显区别。以上五个阶段,大概是人类在殡葬上所共.同经历过的。至于进入国家阶段,由.于生活方式或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在殡葬方式上有所不同,附加在殡葬方式上的社会意义也有所不同。比如农业民族崇尚土葬,游牧民族崇尚火葬,渔猎民族崇尚水葬等。
殡葬文化变迁与殡葬改革
吕应钟教授(中华殡葬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壹、绪论
殡葬礼仪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会经历多次的重大仪式,然而民间殡葬仪式经常随地区人民不同信仰之习俗而相当混乱,各种宗教也因信仰差异而制定出不同的殡葬仪式,加上历代因循繁复的各种礼仪,使社会大众极度缺乏殡葬知识(包括死亡观念),造成家属无一定规距可依,丧葬过程大都被殡葬业者所掌控,加上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殡葬业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殡葬业者素质不一,产生丧家与业者间不少纠纷问题。
台湾省教育厅于八十七学年度在小学课程中推出「生命教育」;南华大学也设立生死学研究所,规划有殡葬管理教学内容,更举办多次殡葬管理研习班;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台北护理学院等不少大学的通识课程也列入生死学或生命教育课程;凡此种种均显示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及生死学,已被台湾教育界及社会大众所重视。可见人们已从经济需求及物质生活之提高,渐次了解到死亡相关问题,因此殡葬礼仪之精神性、社会性与宗教性探索,对每个人的生命观之提升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大学已有殡葬教育,他们在基督教信仰下,发展出一套极为隆重简单且兼顾尊重生命之殡葬仪式。据内政部统计国内殡葬业市场一年达八百多亿(从死亡到安葬过程,含葬仪、墓地、灵骨塔、法会、饮食业等等),如此庞大市场竟然毫无管理办法,任令殡葬相关业者随兴或视丧家贫富状况而处理,而在中南部有时会有五子哭墓、电子花车等相当突兀的场面在殡葬场合中出现,实有改革的必要。(注一)
一般人总认为要改革殡葬礼仪应该极为困难,除了民间习俗所囿的不少观念外,老一辈人士也有其根深蒂固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因此一般人认为无法立即改革。然而我们详细研究东西方死亡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同宗教的丧礼处理方式,不同民族的丧葬形式差异,以及三千年来历代的殡葬仪式变迁,就可以体会出殡葬的厚薄处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各朝皇帝之喜好与是否长治久安而经常在改变。
近年台北市政府用心推动殡葬改革,(注二)在所属殡葬管理处获推荐核发ISO-9002证书之后,推动殡葬改革的脚步愈加快速,并且在八十九年十月卅一日又推出试办「示范礼堂」的措施,以「美化治丧环境、提倡简葬、减少民众治丧花费、彻底改革殡葬文化」为号召,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深圳龙岗镇推行殡葬改革,成效辉煌,可见殡葬礼仪改革并非困难重重,也非一定要依民间习俗办理不可变更,完全视中央主管机关是否有殡葬改革之决心,以及各县市政府能否贯彻而已。
本论文认为要改革殡葬仪式并不困难,但必须长期从教育及宣导上着手、从根本做起,光是简化殡葬仪式是不够的,应该包括:深入灌输「厚养薄葬」的伦理、具体落实「捐赠遗体」的行为、积极推行「爱心追思」的仪式、尽速提倡「树葬海葬」的礼仪等,方能成功推行殡葬改革。